信仰的本质与外在的属灵操练
在今日信仰生活中,许多基督徒在属灵操练(如读经、祷告、聚会等)中认真付出,但却时常感到内心空虚、不安或机械。这种张力的根源往往出自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混淆了信仰的本质与外在操练的地位?
一、信仰的本质:与神真实的关系
(一)信仰是生命的联合,而非宗教的履行
圣经从来不将信仰定义为行为集合,而是一个人与神之间活泼且持续的生命关系(参《约翰福音》 15 章)。这关系建立在神主动的恩典与人信心的回应之上(参《以弗所书》 2:8-9 )。
(二)信心是依靠,不是交易
真正的信心,是对神本性与应许的信靠,而不是把属灵操练变为一种「达成条件、换取平安」的方式。信靠的对象是神,不是行为;平安的根基是十字架,不是勤奋的操练。
二、属灵操练的地位与价值
(一)操练是管道,不是本体
读经、祷告、敬拜、禁食等属灵操练是极其重要的,但它们的意义在于引导人进入神的同在、校准人的内心,而不是成为人与神关系的凭证。
(二)操练是成长的土壤,不是结果本身
属灵操练如同园丁翻土、施肥、浇水,这些行为本身不能结果,却为生命的成熟提供土壤。但若人把注意力只放在「翻土的手法」上,却忽视了「树是否在长」,就容易陷入形式主义。
(三)操练必须以信靠为动力
不是「我做得好,所以神悦纳我」,而是「我因被神接纳,甘心操练自己亲近祂」。若动机不纯,操练容易变质,成为宗教义务、心理安慰、甚至自义的工具。
三、错置的操练:属灵生活的隐性危机
(一)信仰焦虑:把平安寄托在完成度上
例如,一天没有读经就感到神不再同在,这种心理其实是将操练本身「神圣化」,忽视了恩典的本质。
(二)属灵自义:以行为判断属灵程度
当人以自己祷告的时间、参加的聚会数量作为属灵标准时,就会落入「法利赛人」的陷阱,把信仰转化为一种「属灵绩效」。
(三)内外失衡:操练增多但心灵空虚
操练若不连接信仰本体——耶稣基督,就可能变为一种「属灵的劳动」,产生枯竭感,甚至怀疑信仰本身。
四、正确的关系定位:本质引导操练,操练滋养本质
(一)信仰先于操练,操练服事信仰
操练从属灵生命中流出,而不是反过来生成属灵生命。真正的操练是一种信靠的表现,而非信靠的来源。
(二)以神为中心的操练,才是有果效的操练
每一次的读经、祷告都应从「渴慕祂」开始,而非「完成任务」出发。信徒应常常反问:「我是在靠近神,还是在完成形式?」
(三)让操练成为爱的回应,而非罪咎的压力
操练不应成为人和神之间的负担,而应是「在恩典中向神的回应」。正如诗人所言:「我何等爱慕祢的律法,终日不住地思想。」(诗篇 119:97 )
五、结语
真正的信仰始于神,根基在基督,力量来自圣灵,表现为信心的生活。属灵操练是必要的,但若将之当作信仰本身,就会失去福音的真义。
让我们回到信仰的本质——在爱中信靠神、在关系中活出敬虔。操练不是目的,而是通向神的路,不是得救的条件,而是蒙恩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