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远方
听风低吟,看云流浪。永远的远方......
首页

 

为何面对某些社会现象时会有一种无力感

 

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一种深刻却模糊的无力感。他们在现实中挣扎,在问题中迷失,在制度前困惑。他们愤怒,却不知道朝谁喊;他们焦虑,却找不到出口;他们渴望改变,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种情绪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种集体性的结构症候。它来自于我们生活的系统,是一种现代治理形态中权责脱节、程序遮蔽与信息隔离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当一个社会中的个体频繁遭遇问题而得不到回应,当他们发现无论是食品安全、教育资源、住房分配还是公共医疗问题,都缺乏一个明确的、可接触的责任主体时,这种「无所诉说」的体验就会逐渐沉淀为普遍性的情绪沼泽。人们不再相信沟通能解决问题,于是愤怒不再试图被表达,转而内化为冷漠、犬儒或者间歇性的爆发。这些情绪是高度理性的,因为它们对现实的判断是准确的。制度未能提供真实的反馈通道,于是沉默和愤懑成为唯一的选择。

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我们要通过多少无意义的环节才能找到那个真正有决定权的人。责任在层层文件中被稀释,在多头管理中被转移,在流程规范中被掩盖。你打电话投诉,客服会礼貌但无力地告诉你他们只是负责登记,你去窗口办理,对方会客气地表示这事归另一个部门管。最终你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系统运转得很流畅,但它并不是为解决你的问题而设计的。它是为了自洽、为了维稳、为了形式感而存在的。

这种现象也与一种现代治理技术密切相关,那就是「责任漂移」。权力保持集中而模糊,程序保持严密而不透明,执行者保持合规而无作为。这使得每一位身在系统中的官员、职员都能以「按流程办事」为由逃避真实的责任。而上层权力则以「未接到报告」为理由推卸治理失败。这是一种完美的保护机制,对上,它保证了体制的自我稳态;对下,它制造了彻底的失语状态。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现象正在重构我们的社会认知。当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一个「问题没有出口,表达无效」的环境中,他们就会逐渐失去行动的冲动,甚至连辨别问题的能力都一并丧失。他们开始接受不合理为常态,接受无人负责为现实,接受被搪塞、被冷处理、被甩锅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情感上的钝化,也是集体性麻木的开始。

这种权责结构、表达机制与心理反应之间的联动,构成了一张庞大而无形的网络。它让我们在数字化的便捷中变得更孤立,在程序化的服务中变得更无助,在现代化的治理中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任感。这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组织问题,而是深刻的政治问题。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权力,如何配置责任,如何设计公共机制让普通人拥有确定性、可预测性与可申诉性。

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让人们在遭遇问题时知道该找谁,找到了人之后能得到回应,得到了回应之后问题能真正被解决。这种链条的存在,不只是功能性的,它是信任的基础,是公共生活的底层逻辑。如果这条链条断裂,那么即便高速运转的城市、高效执行的系统,也无法掩盖社会深处那种扩散中的虚无感。

权力如果不面对具体的人,不承担具体的后果,那么它就不是服务而是剥夺。如果制度不能建立起责任的指向性和回应的机制,那么它就是空转的机器。这种现象不只是一个治理的盲点,它是一种对公民地位的否定,一种对政治承诺的背叛。我们必须警惕这种无力感的蔓延,它并不会使问题消失,它只会让整个社会逐渐失去修复的能力。

 

发布时间:2025-07-10 20:41:24 Bourne | bo@omu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