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远方
听风低吟,看云流浪。永远的远方......
首页

 

诗篇 23 篇

 

我们为什么特别喜爱《诗篇》 23 篇?这篇短短六节的诗篇,却能跨越文化与时代,成为无数人心灵深处的安慰与力量。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信仰的精华浓缩,展现了神对我们的全方位关怀。

verses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开篇就点明核心主题:上帝是生命的供应者与看顾者。对我们来说,牧者既是守护者,也是引导者;这句话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如何变化,神的同在是我们永恒的安全感。我们相信他知道我们所需、看顾我们的生命、引领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样的信心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神品性和应许的认知上。当我们深信时,就会有「我必不至缺乏」的确信。这种确信不是物质的绝对保证,而是心灵的安稳与满足。信心使我们像羊依赖牧者一样顺从引导,不因困难或缺失而惊慌失措。信心体现为在生活中依靠神而非依靠自己。信心让我们从焦虑和自我努力中解脱出来,知道自己的生命在神手中,能获得持久的安息。信心的体现是心灵的依赖与安稳,信心的实践是在生活中顺服与行动,信心的果效是属灵的满足与生命安息。信心让我们明白,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只要依靠神,我们就不至缺乏。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到可安歇的水边。」诗中描绘了丰盛与宁静的画面。这里的「青草地」从不单指自然界的牧场,而是象征着上帝为我们预备的属灵安息。我们常常像迷路的羊,在世俗的喧嚣中狂奔,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却往往陷入欲望的沙漠。然而牧者的智慧远超我们的筹算,他知道何时该让我们停下奔忙的脚步,在他的同在中得享真正的歇息。青草地与安静的水象征神所赐的平安与满足,让我们从焦虑与劳累中得到恢复。「使」在中文中有「让、使得、安排」的意思,表示动作的因果和目的。这里的「使我躺卧」并非我们主动,而是神主动安排的结果,强调神的主权和引导。信徒不是自己寻找安息,而是被神引导进入安稳的状态。神主动为我们提供安息与恢复,显示神不仅是供给者,更是引导者和掌管者。我们的安息不是偶然,而是在神掌控之下的必然结果。这强化了信心的基础:只要顺从神的引导,就能得到真正的安息。生活中学习放下自我控制,让神安排我们的节奏与环境,正如经文所描绘的「躺卧在青草地上」和「可安歇的水边」,体现身心灵的全然休息。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这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黑暗时刻。恐惧在于未知,信心在于已知的神。已知神与我们同在,就能在未知的道路上前行。即便面对最黑暗、最危险的境地,我们也不必惧怕。经文并未说我们可以绕过幽谷,而是「行过」,意味着我们必须面对,但不是永远停留。神的同在与保护,使我们心灵得到安慰与勇气。真正的安慰并不是环境改善,而是神的同在与看顾。这一点,正是我们在生命低谷时引用此篇诗篇的原因。

「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这节经文不再是一幅平静的田园画,而是战场上,在敌人环伺中的盛宴,神亲自设宴、膏抹、祝福,彰显出祂的主权、慷慨与保护。敌人面前的筵席是一种强烈的宣告:主人有足够的力量与资源在敌对环境中保护宾客。膏油象征尊荣、喜乐与圣灵的祝福,常用于欢迎贵宾或立王的仪式。这不仅是物质的丰盛,更象征着敌人无力打扰神为信徒预备的祝福。我们在这样的神面前,可以不惧威胁,安然享受从祂而来的丰盛与尊荣。即使在困境与冲突之中,神仍赐予尊荣、满足与喜乐。福杯满溢的意象,提醒我们神的祝福超乎所求所想。甚至当「福杯满溢」时,我们还可以慷慨地去帮助、安慰和祝福他人。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经文把神的看顾从今生延伸到永恒,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生命的盼望与信心。这不仅是对当下生活的应许,更是对永恒的盼望。神的慈爱与恩惠,贯穿我们的一生,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与永恒归宿之间建立稳固的信心。「必有」表明这是信心的宣告,不依赖外部条件。无论前路是否明朗,我们都能确信神的恩惠与慈爱会伴随到底。从经历神的供应、保护、安慰,到最后确知今生与永恒都在祂的同在里。它不仅是一种感恩,也是坚定的宣告:在神里面,生命有归属,未来有盼望,永恒有保障。

《诗篇》 23 篇之所以被大家所熟读,是因为它直击人心的深处:在供应、安慰、保护与祝福中,我们看到神的同在;在困境与顺境中,我们体会信心的力量。这篇诗篇像一条生命的河流,流淌在信徒的日常、聚会与灵修之中,为心灵提供持续的滋养与安息。

 

 

发布时间:2025-08-16 03:00:11 Bourne | bo@omuen.com